庄浪县城总体规划

《庄浪县城总体规划(20-)》主要内容如下: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确定“一心三副三轴”的县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一心:即以庄浪县城为主要中心城镇;

三副:南湖镇、朱店镇、韩店镇为县域副中心城镇;

三轴:南湖—庄浪发展轴,以现代物流、加工业,带动整个轴带密集发展;朱店—庄浪发展轴,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庄浪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升整体轴带的节点城镇竞争能力;韩店—庄浪发展轴,以能源工业带动整个轴带实现跨越式发展。

2、城市规模。规划确定近期(年)县城人口规模发展到万人,远期(年)发展到6万人。根据县城用地发展需要,规划期末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23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达到9.68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

3、城市性质。定位为“庄浪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特色产业为主的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明确了我县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4、规划结构和用地布局。规划确定县城发展方向为:积极向南发展,向东、西适当拓展,老城挖潜改造,填空补齐。形成“一体两翼,三心四区”的“山、城、水”相融的山水园林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一体:即二郎山风景旅游主体区。

两翼:即紫荆山以南的南城区、紫荆山以北的北城区。

三心:即老城商贸中心、北部新区和南部新区副中心。

四区:即老城综合中心区、工业物流集中区、文体休闲区和南、北部生态居住区。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形成“三横三纵加一环”的路网骨架和方格网道路格局。对给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规模和布局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划,并提出了实施措施和建议。对消防设施、避难疏散场所、抗震减灾、人防工程、地质灾害防护等综合防灾设施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进行了详细规划。同时,明确了近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步骤、措施与政策建议等内容,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庄浪县“十三五”发展规划

全力打造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积极融入“转型升级大环境”,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手段,以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为重点,实施“”项目工程、“十大工程”、双联行动、“”扶贫攻坚行动和“2+9”、“2+2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建成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促进要素聚集,加强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引领,改造提升苹果主导产业和马铃薯、畜牧、蔬菜、育苗等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木本油料等新产业,加快发展企业孵化、科技研发、外包服务、电子商务、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在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动力结构转型升级中积极探索,争做示范,创造优势。

全力打造全国梯田综合开发示范县。深度开发百万亩水平梯田,大力实施果品提质增效工程,持之以恒扩规模、抓管理、建基地、建龙头、拓市场,进一步完善产供销体系,加强包装、仓储、配送、信息服务;开拓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扶持苹果营销企业出口创汇,建成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新品种选育进程,建设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扩大脱毒组培苗生产能力和规模,建成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供应基地。持续培育育苗产业,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实现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转变,建成全国梯田综合开发示范县。

全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区。积极融入“文明传承大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统领,依托云崖寺、朝那湫、陈家洞等景区资源,高标准编制关山大景区规划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关山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挖掘全县历史、宗教、民俗和中医养生文化,扶持培育一批旅游文化企业,打造有内涵、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养生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关山大景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融入全市小时文化旅游经济圈。推进文化基地、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打造西部人文生态旅游避暑基地。

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积极融入全省“生态安全大屏障”,紧盯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各项指标要求,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持续开展面山绿化、三荒造林、行道树栽植工程,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防灾减灾型、气候适应型社会,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

全力打造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融入全省“清洁能源大基地”,大力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完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体系,建立循环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资源循环利用格局,以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改造升级农产品加工、果品储藏包装、中药材加工等传统产业,推进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积极扶持新能源、新建材和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绿色生态农业等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可持续利用,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