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的能量传输线传动系

腕表从原动系产生能量,然后便需要把能量传输出来,送到擒纵调速器上面去。这就需要依靠于传动系了。

ETA的传动系

传动系由二轮,三轮和四轮组成。二轮与原动系相连,四轮和擒纵轮相连。这三个相互啮合的齿轮既将能量传输出来,又通过不同的轮径比得到不同的转速,还巧妙地改变了传递方向,避免了直线传递浪费空间的问题。

根据二轮在机芯的位置划分,传动形式可分为中心二轮式(二轮在机芯中心)和偏二轮式(二轮偏离机芯中心)两大类。这两个类型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中心二轮式的优势是机芯整体结构紧凑,设计与加工难度相对简单;劣势是机芯平面与轴向的空间利用率比较低;偏中心二轮式的优势正好弥补了前者的劣势,机芯平面与轴向的空间利用率比较高,对于提高机芯的整体性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劣势是设计与加工的难度比较高。

我们先来看下面一张基板装配位置图。

二轮

中心二轮和偏中心二轮是中心式机芯结构与偏中心式机芯的最主要的识别点,它们两者存在着共同点与差异点。

中心二轮偏二轮

共同点

A位置是二轮与基板B2位置孔宝石轴承的配合点;

B位置是二轮与控制夹板B2位置宝石轴承的配合点;

C位置与前两个位置有所不同,它被加工出轴齿,其目的是为了让它与B1位置原动系的条盒轮齿连接在一起,使原动系的能量直接输出给这个中心二轮;

D位置是个轮片,这个位置将二轮通过原动系得到的能量输出给B3位置的传动轮系,更进一步输出给摆轮游丝系统使其开始工作。

不同点

中心二轮的E位置用来承载显示系,通过摩擦配合关系与分轮配合在一起。当需要调校时间的时候,分轮被特殊装置驱动,连带时针同时转动,从而实现了时间的被调校。这并不会影响中心二轮,因为两者之间有个摩擦机构起作用。偏二轮只是为了传递来自于原动系的动力而存在的,与显示系没有直接的关联。

三轮

三轮

它的作用是连接二轮。接收动力的同时改变了轮系齿数比,以及轮系的旋转方向,也可以称之为过轮(过渡齿轮)。

A位置与镶嵌在夹板上的宝石轴承相配合;

B位置被加工出的轴齿,与二轮片的轮齿相连接,接收动力输入;

C位置是三轮片,其轮齿与四轮轴齿连接。

四轮

四轮

也被称作秒轮,原因是此轮与擒纵机构连接,其旋转速度受到控制,以每分钟转动一周的速度旋转。它的顶端有时被加工成锥形,可以安装秒针(中心大秒针或者偏心小秒针)。

A位置与镶嵌在夹板上的宝石轴承相配合;

B位置被加工出的轴齿,与三轮片的轮齿相连接;

C位置是四轮片,其轮齿与擒纵轴齿相连接;

D位置被加工成锥形,目的是安装秒针。

最后简单地提一下擒纵轮,以便以后讲擒纵调速器(虽然它不属于传动系,它是擒纵调速器的结构之一)

擒纵轮

擒纵轮

其轮片的齿形不是普通的钟表用齿形,而是为了配合擒纵机构的运转专门设计的异形齿。它将与擒纵叉的进瓦与出瓦相配合,完成擒纵机构的动作要求。

A位置与镶嵌在夹板上的宝石轴承相配合;

B位置被加工出的轴齿,与四轮片的轮齿相连接;

C位置是擒纵轮片,此轮片的齿形很独特的目的是为了杠杆式擒纵机构的需要而设计的。它的转速将直接控制四轮也就是秒轮的速度,从而控制了腕表的时间显示。

篇幅不长,因为传动系的组成也比较简单。而我在后面会讲到的擒纵调速器,因为它直接决定了腕表的走时精准度,所以也是整个腕表中最精密复杂的一个系统,我想我可能不得不花好几篇来专门介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