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学好汽轮机,先掌握轴承检修的绝招,以

支持轴承的介绍

轴承作用:支撑转子重力+转动引起的附加加力,并确定转子的径向位置,保证动、静部分的径向间隙。

工作原理:转子静止时,轴颈处在轴瓦底部,轴颈与轴瓦之间自然形成油楔。如果向轴承供油,当轴颈旋转时,油随之转动,油从宽口带向窄口,出油量小于进油量,在油楔内形成油膜,油膜压力升高,并油压足以克服轴的重量时,将轴颈抬起。轴颈被抬起,间隙增大,油压有所降低,轴颈下落一些,经反复调整,轴颈稳定在一定的位置上旋转。

结构形式:圆筒形轴承、椭圆形轴承、三油楔轴承、可倾瓦轴承。这4种轴承的支持能力和稳定性由小以大。

轴承检查

(1)①轴承合金表面轴颈摩擦痕迹位置;②轴承合金面有无轴承合金面有无划伤、损坏和腐蚀现象;③轴承合金面有无裂纹、脱胎、局部剥落现象;④垫铁承力面或轴承座洼窝球面上有无磨损和腐蚀,垫铁螺钉是否松动;⑤检查轴承两侧及顶部间隙是否合格;⑥检查轴瓦垫铁与轴承座洼窝有无间隙;⑦检查轴承水平中分面是否存在间隙;⑧对有顶轴油池的轴承,应仔细检査油路是否畅通,油池的四周与轴颈的接触面是否良好,油池深度是否合格。

(2)轴承合金探伤检查脱胎情况。着色探伤和超声波探伤检查裂纹、砂眼、气孔及脱胎情况。

轴颈下沉测量

轴颈下沉量的测量可利用桥规进行。

记录中一定要写明A数值、轴承号、桥规放置位置和方向等,以便在以后每次测量时相互比较,从而监视轴颈的位置和合金的磨损情况。

三油楔轴承的轴颈位置测量可测轴承阻油边处轴颈的位置。

轴承油间隙测量

1)两侧油间隙测量。在室温状态下,揭开上半轴承,用塞尺測量下半轴承与轴颈两侧间隙,每侧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两个测点(一般在轴承的两端),塞尺插入的深度约为轴颈的1/12-1/10,塞尺从0.03mm厚度开始塞,直至塞不进为止,此时塞尺厚度即为两侧油间隙。

2)顶部油间隙测量。用压铅丝的方法进行测量。压紧时用塞尺检查水平对口结合面有无间隙,当用0.03mm塞尺通不过,松开对口螺栓,吊开上半轴承,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铅丝平均厚度。

轴承油间隙的标准及调整工艺

1)轴瓦间隙的数值应符合制造厂规定,如制造厂无此要求可按下列规定。

2)轴颈大于mm时,圆筒形轴瓦的顶部间隙a为轴颈直径的1.5~2/0(轴颈间隙值);两侧间隙b各为顶部间隙的一半。

3)轴颈大于mm时,椭圆形轴瓦的项部间隙a为轴颈直径的1~1.5/0(轴颈直径较小时,取较大的间隙值);两侧间隙b各为轴颈直径的1.5~2/0。

若轴瓦两侧油间隙变小或顶部间隙变大,通常由于下半轴瓦合金磨损所致。若两侧油间隙较小,可以修刮两侧合金;若顶部油间隙大,则需做补焊处理,也可将上瓦中分面通过机加工方法去掉超标数值相同厚度部分。

若轴瓦两侧油间隙较大、顶部油间隙偏小或沿轴向塞尺所塞深度偏差大,则往往是安装或上次检修遗留问题,则重新安装测量。

若两侧油间隙过小,可用刮刀进行刮削,一边刮削一边将瓦翻回轴承座内测量间隙情况。

若顶部油间隙过小时,可在轴瓦结合面加垫片调整顶部间隙。但所加垫片不宜过厚,而且一定要保证质量。顶部油间隙过大时,应采用补焊轴瓦合金的方法。

4)轴颈在mm以下的可倾瓦,其标准间隙为轴颈值的1.3/0;可倾瓦的瓦块与轴颈的油间隙可通过调整瓦块内的垫片来调整,当瓦块与轴颈的间隙超出调整范围时,应更换轴承瓦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