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蒋隽通讯员蔡瑞虹
图/受访者提供
中考是同学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大考,离广州中考只有一个月了,如何查漏补缺、做好心理建设,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勇敢赴考?羊城晚报邀请名校名师,为考生定制“中考倒计时一个月冲刺攻略”。
语文:增名著阅读附加题精准审题用好材料信息
指导老师: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胡艳丽
回归课本,紧跟老师节奏
最后一个月,同学们应做好三结合:一是把回归课本与建立积累本有机结合。从年中考新题型及大致分值来看,字音、字形、词语、古诗文等知识源于课本,分值30分左右。因此,同学们要再次回归课本的“读读写写”和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同时,要有计划地回归课本上古诗文的课下注解、课后练习题等,对不大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摘抄、理解和记忆等。现代文阅读材料虽来自课外,但考点却源自课本,不能忽略教材上现代文后的练习题,应再次整理各题答题思路,以便举一反三,灵活迁移。
二是模拟套卷与重难点专题突破卷训练有机结合。重视每次模拟测试,从考试时间的分配与调控、答题书写的工整与规范、考后的纠错与总结、作文的修改与升格等方面进行有效训练。对于重难点专题突破卷应逐一掌握,做好查漏补缺和建立错题反思本等。
三是将紧跟教师进度和做好个人复习有机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此阶段会针对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和中考的重、难点进行教学,同学们应紧跟老师走;另一方面,同学们也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认真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自主归纳和整理中考的必备知识点、高频考点、重要题型,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相应的记、背、默、练等强化训练。
语文变化:考试内容和答题量增加
今年是“新中考”的第一年,广州语文中考首次由分降为分,且取消了考纲,题型更灵活。
除了各题分值会发生相应变化外,在考查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一定变化。如:语言积累与运用中的新题型、名句默写的题型以及增设了名著阅读附加题等。
与往年相比,考试内容和答题量有所增加,但分钟的考试时间没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训练中更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做题速度,保证做完试卷。
同时,语用积累与运用题等可能会更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同学们除了要掌握各类语用题的解题方法外,还要注重对语用材料的分析?
英语: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吃透
指导老师: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中英语教师冯翊
分析试卷,整理错题
考前最后的这个月,已经历了两轮总复习、校区各种模拟考、完成了体育中考、英语中考听说部分,可以说最高强度和最快的节奏已经过去了。因此这段时间里,同学们容易出现心理饱和现象,有点学不进东西,也有同学会心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题目是不会的。
在最后一个月,英语老师会给同学们进行语法、词汇、读写强化,做各区模拟真题和查漏补缺。例如做完一次模拟卷后,老师会按考试题型跟同学们逐一讲解,通常会讲解得很细,希望能让同学们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吃透。不仅如此,老师还会把很多知识串联起来,进行难句分析,相当于又一次复习。
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听课,认真分析自己的试卷,整理错题,不会的就去问老师,老师永远都是同学们的后盾。
笔试少了20分钟,注意答题速度和时间
今年是“新中考”首年,英语考试全卷分满分,其中听说是30分,题型和以前一样,只是有些题目减少了题量,每题分值也调整了。
笔试90分,除了单词拼写改成了语篇填词,其他题型不变,赋分也相应变化。笔试的考试时间为分钟,比以前少了20分钟。
从考题的实际题量来看,“语法选择”、“完形填空”、“阅读填空”和“书面表达”的量和原来是一样的,“阅读理解”从20题减少到15题,“完成句子”从7题减少到5题,“单词拼写”从6个减少到5个,但是“单词拼写”不再以单句形式,而是以一个“语篇填词”呈现。
从表面看,学生少做了5道阅读题,但其实多出的时间会在语篇填词题中花出去,因为语篇填词比单句填词难度要大一些,整体上学生不会感觉时间多了,基本和以往的感觉是一样。
同学们应该在模拟考中找到自己的做题速度,如果慢了要分析一下如何调整。如书面表达需要15-10分钟完成,平时做练习时,要按照考试时间来要求自己去完成,并且要以中考的心态去完成。
历史:不需死记硬背抓住脉络学“活”历史
指导老师: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历史备课组组长屈莉莉
不要死记硬背,多看课标和课本
今年是历史第一年进入广州中考。考前一个月,同学们依据课标,夯实基础。中考大多数内容是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许多人认为文科需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文科的东西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会事半功倍。所以冲刺阶段,不妨多看看《课程标准》和课本。尤其是课文中的地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多加留意。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提高薄弱环节的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学会运用时间轴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
抓取历史事件和时代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