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整体结构梁加工方案的优化改进

?这是金属加工(mwpub)发布的第篇文章

编者按

对整体结构梁原加工方案进行分析,针对各项弊端问题提出优化改进方案和解决措施,改进机床夹具、刀具量具和加工参数,归纳零件的数字化制造过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相似件的优质高效数字化加工方法。

1序言

钛合金因其密度小、比强度高及耐腐蚀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在航空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实际加工中,由于钛合金弹性模量小、化学活性高等材料特点,极易造成回弹严重、刀具寿命短及切削效率低等问题,降低了钛合金的可加工性。

某整体结构梁是某方向舵结构主要承力部件,属于典型的钛合金腹板梁类结构零件,双面槽腔、窄槽、耳片及配合槽口等复杂结构众多,为典型的AB面加工零件。实际加工中,毛料为模锻件,均匀余量3mm,加工周期15天,表面质量差,尺寸精度质量风险高,需合理优化改进现有加工方案,从而实现优质高效加工。

2整体结构梁结构及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结构梁零件外廓尺寸为mm×mm×mm,材料为钛合金,为典型腹板梁类结构,其局部特殊结构如图1所示。

a)左侧槽腔结构

b)梁中部多耳片

c)右侧端头

图1整体结构梁局部特殊结构

该整体结构梁原需三坐标立式铣床、五坐标立式铣床、常规铣床、钳工和镗工等共5个工序重复周转加工,其加工流程为:三坐标立式铣床→五坐标立式铣床→钳工→三坐标立式铣床→五坐标立式铣床→铣工→钳工→镗工。

分析原加工流程及加工后的零件实物,主要存在3方面问题。

(1)加工周期长 加工时间长、周转多,周期高达15天。

(2)表面质量差 腹板转角处接刀棱0.3~0.5mm;铣工接刀棱明显,铣工加工部分与数控接刀棱0.5~1mm。

(3)尺寸精度差 加工窄槽口刀具崩齿严重,经常损坏表面;耳片间距尺寸加工不稳定。

3问题研究及改进措施

3.1 针对加工周期长的问题

该零件整体加工周期长达15天,详细分析零件各环节加工时间(见表1),粗加工时间7天,精加工时间2.5天,周转等待时间共3.5天,钳工1天,铣工0.5天,镗工0.5天,时间主要损耗在粗加工和周转等待上。

据此,主要从2方面制定改进措施。

(1)优化粗加工程序 研究原粗加工程序,其编制应用的毛料为余量5mm的B状态锻件,而目前实际加工使用的毛料是改进后的3mm余量的B状态锻件,原程序空走刀比例高达40%~50%,而现有钛合金加工刀具已经更新,原φ63mm规格的可换刀片铣刀进给速度mm/min已经无法满足现需求,据此进行如下改进:①对粗加工程序进行优化,重新编制两面粗加工浅切程序,识别毛料由原5mm余量模锻件改为现有的3mm余量模锻件。②优化φ63mm规格可换刀片铣刀的浅切粗加工参数,进给速度由mm/min提升为mm/min,转速同步更改为r/min。

检验改进后的程序,其运行时间由原来的h缩减至68.4h,时间缩短极为显著,效率提升明显。

(2)优化工序安排,减少周转 详细分析加工流程,以规整流程、减少周转为目标:①目前由于数控加工五坐标设备已非瓶颈设备,故将原三坐标加工程序转至五坐标设备加工,并将部分粗加工程序重新利用五轴编程,减少空走刀。②将原30工序钳工中加工的基准孔及倒角加工,转至20工序五坐标立式铣床加工,新编数控加工程序,加工时间约2h。

梳理后,加工流程明显缩减,改进后的流程为:五坐标立式铣床→铣工→钳工→镗工。

统计改进后的加工周期,约为:1+1+2.8+1.5+0.5+0.5+0.5+0.5+0.5+0.5=9.3(天),周期缩短近40%,基本满足了目前该尺寸规格零件的加工周期计划。

3.2 针对表面质量差的问题

零件表面质量差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腹板表面质量差和铣工接刀棱明显。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零件加工表面质量对零件配合性能、疲劳性能、磨损性能和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必须重视并解决。针对2个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制定解决措施如下。

(1)腹板表面质量差 该整体结构梁类属于典型的槽腔梁类零件,腹板表面是零件表面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往数控加工完成后,钳工需根据腹板切伤处深度打磨整个腹板,以保证腹板表面要求的平面度≤0.1mm,影响了腹板的表面质量和性能。对比实物情况及刀具轨迹,发现所有腹板切伤均是在拐角处产生的,分析原因为拐角处刀轴急停变向产生颤动,导致腹板切伤。为此,提出在拐角处增加圆弧的方案进行改进,改进前后的刀具轨迹如图2所示,加工后的实物效果对比如图3所示。

a)原刀具轨迹(直接拐点)

b)新刀具轨迹(圆弧拐点)

图2 腹板加工刀具轨迹

a)优化前实物效果b)优化后实物效果

图3 实物效果对比

该方法适用于几乎所有槽腔零件腹板的精加工,能够有效避免刀轴急停颤动造成的腹板切伤问题,大幅改善了零件腹板机械加工后的表面质量,实现了腹板数控加工后的零打磨。

(2)铣工接刀棱明显 分析铣工加工表面与数控加工表面形成接刀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铣工精度无法达到数控精度级别,为保证零件表面不发生切伤,刻意预留部分余量,导致与数控加工表面无法接平,产生较大接刀棱。

常规加工的此项劣势目前无有效措施可以解决,依据最优解原则,初步计划将常规加工部分(补铣槽口、切断全部凸台两处工作量)仅保留部分凸台连接筋切除,其余均转换为五坐标数控加工。

构建凸台连接筋,保证其在满足测量及镗孔强度要求情况下,尽量短和薄,优化后,凸台连接筋如图4所示,四周全部新编数控程序切削,两侧留绿色较薄连接筋后续常规铣削,实现了常规加工面积最小,从而减少接刀棱范围的目标。

a)左侧凸台

b)中部凸台

c)右侧凸台

图4 凸台及其连接筋

槽口位置如图5所示。数控精铣槽口部分,原槽口因高度尺寸大、槽口距离小,仅能使用现有的φ8mm整体硬质合金刀具加工,因刀具直径小、刚性差,加工槽口让刀严重,槽口顶部、底部差值超过0.5mm,致使槽口尺寸保证困难。据此,根据槽口尺寸14.1mm特性,申请采用φ13mm的非标铣刀加工槽口。

图5 槽口位置示意

使用新铣刀加工槽口,刀具刚性显著提升,数控加工后槽口顶部和根部尺寸差值不超过0.05mm,实现了槽口稳定、高效的数控加工,取消了常规铣削补加工槽口工步,规避了常规加工槽口形成大量接刀棱的问题。

3.3 针对尺寸精度差的问题

零件尺寸差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槽口刀具崩齿损坏表面,导致耳片间距尺寸不稳定。尺寸精度要求是设计要求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条件,理论上稳定批量生产加工零件不允许出现影响尺寸精度要求的元素。针对2个问题,分析其造成原因并制定解决措施如下。

(1)耳片间距尺寸不稳定 通过前述申请采用专用非标刀具,优化数控程序,已经实现了耳片间距尺寸的稳定加工,该问题得以解决。

(2)槽口刀具崩齿损坏表面 原工艺在粗铣中部耳片间距槽口时,使用B1-(φ16mm铣刀)径向分层轴向满刀的加工方式,下刀深43mm,径向分层间距1mm,进给速度72mm/min,但实际过程中经常出现打刀现象,经分析发现原有加工方式在进出刀过程中加工余量较大,加之轴向满刀加工,易对刀刃产生较大磨损,从而产生折刀现象,损伤槽口表面。

据此,引入圆弧铣切工艺方法,依然采用径向分层轴向满刀的加工方式,但自始至终均采用弧形加工轨迹,径向分层间距0.8mm,进给速度80mm/min。工艺优化前后加工轨迹对比如图6所示。弧形加工轨迹进出刀相互覆盖,使刀具加工余量保持均匀,提高了刀具加工稳定性。虽然因层间距减小导致加工轨迹增加,但此种加工方法进给速度提高且无需转角降速,从总体上看达到了减小刀具损耗且不增加加工时间的效果,最为重要的是避免了刀具崩齿现象的发生,有效保证了槽口的表面质量。

a)优化前刀具轨迹b)优化后刀具轨迹

图6 工艺优化前后加工轨迹对比

4工艺实施效果

工艺解决措施全面实施后,取得显著效果,具体如下所述。

1)加工周期由15天减少至9.3天,周期缩短近40%。

2)腹板表面质量显著提升,铣工接刀棱消除90%,钳工打磨工作量减少约70%,大幅提升了零件表面质量。

3)耳片间加工改为数控加工,提升加工稳定性;新的圆弧分层加工工艺方法实现了槽口稳定切削,大幅降低质量风险。

5结束语

零件的结构工艺分析,是指在满足使用和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分析加工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过程。围绕某整体结构梁零件结构进行工艺方案和加工策略的优化改进,使得零件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续优质高效批量生产加工该零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本文发表于《金属加工(冷加工)》年第3期第30~33页,作者:航空工业沈飞(集团)有限公司 孙国雁,张旺,赵军,原标题:《某整体结构梁加工方案的优化改进》。

推荐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