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烈日当空,骄阳似火,马桥街道(经编园区)丰收路附近旧厂房改造建设现场的工作热情比天气还要火热,透过一旁企业车间的窗户,一台台生产设备正在“聪明大脑”的指挥下高速运转。与这种火热场面相对应的是园区传统工业“脱胎换骨”,新兴业态“百花齐放”。
“零地技改”助推产能“上楼”
位于园区经编二路的海宁市美力针织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幢四层高的大楼拔地而起。“想引进新设备,拓展生产线,但是厂区空间有限。”海宁市美力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庭说,企业年入驻园区。原先的旧厂房都是单层建筑,随着企业发展,单层厂房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技改空间不足、土地利用率低,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亩产效益考核。”
这样的困扰不止美力针织一家。记者了解到,由于园区里这些旧厂房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厂房多为1至2层结构,规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功能配套相对滞后,经过多年发展,容积率普遍在1.0以下,安全隐患突出,整体形象差。
经编园区是我市一个重要经济平台。城南的快速发展、“三桥”联合建设加快,都在空间上给马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旧厂房不仅与“城南新区”的面貌格格不入,也已经难以满足企业产品、品牌、技术提升的需要,更难以适应企业转型需求。
改变迫在眉睫。近两年,马桥着力以旧厂房改造升级为抓手,聚焦资源要素,引导企业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助推经编园区高质量发展。“园区出台多项措施,一方面鼓励企业拆旧建新,实现工业用地再开发;另一方面对闲置工业用地进行盘活利用,有效拉动工业投资,推进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经编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沈一涛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零星用地巧用。“文苑南路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道路西侧部门企业厂区与道路之间空出一些零星用地,我们对沿线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拿地改造意向。”沈一涛说,在听取企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案设计,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目前,道路沿线10家企业都借助这些零星用地进行厂房改造提升。
企业拆除旧厂房现场
旧厂房改造现场
通过零星用地顺势助推企业旧厂房改造,同时解决文苑南路沿线形象提升和企业扩容提质发展两大问题。据悉,连片改造的企业共计土建投资约1.8亿元,改造后可新增建筑面积近十万方,容积率、产能均增加一倍,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少企业也趁着改造厂房的时机进行智能化改造。“我们借着旧厂房改造的契机,将全面提升设施设备,加强数字化运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浙江伟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沈伟表示,企业将分两期实施旧厂房改造,边改造边生产,整体改造完成后,容积率、产能都会有大幅度提高。
针对企业“零地技改”中的难题,马桥街道(经编园区)以服务企业为第一抓手,主动与企业对接,梳理问题清单,开展企业“零地技改”全周期代办服务,实施“代办服务、一口受理、上门送达”的高效率办理模式。截止目前,共计在库旧厂房改造项目31个,项目总投资6.8亿元,新建建筑面积约38.8万方,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2亿元以上。
车间装上“智能化大脑”
走进位于马桥的亚芯微电子生产车间,一台台生产设备整齐排列,但是整个车间,工人却只有零星几个人。在这里,一名技术人员可以凭借电脑系统同时操控20台机器。
“公司每年都会投入上百万元进行智能化改造,机器聪明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就降低了,产品管理也更精细了。”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
智能化让这家从事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研发、制造的企业快速“腾飞”。年12月入驻马桥后,短短几年,亚芯微电子由原来的2条生产线扩充到现在的10多条生产线,销售额每年稳定递增。
“生产规模短时间多级连跳,最担心的是产品品质能否保证。”
亚芯微电子负责人告诉记者。而智能化改造消除了这个隐患。公司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之上,高品质的产品也让公司快速打开了江浙沪、广东、福建等地的市场。
而在距离亚芯微电子不远的奇晟轴承有限公司,磨加工车间里机声隆隆,几十台机床正在运行中。车间入口处,车间任务看板、生产工序进度看板、设备看板等五块电子看板实时显示着车间所有的生产和设备运行情况。当副总经理褚伟士通过电脑下达了最新一批订单任务后,车间任务看板马上显示了这条任务。生产小组员工根据订单规格,通过手机输入相关参数后,机床开始制作这批订单。
“数字化改造之前,大家工作界限不明。现在,我在电脑端下达任务,责任到人,完成度一目了然。”褚伟士说告诉记者,“设备管控方面,也能做到及时响应,设备如果出现问题,相关负责人手机上就会收到信息,可以及时维修维护。”
海宁奇晟轴承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各类高精度轴承的高新技术企业。与普通轴承生产企业不同,奇晟的产品主要是以精密角接触球轴承、配对精密角接触球轴承等高精度轴承为主。今年3月,公司磨加工车间所有设备完成联网,员工可以通过手机端接收、上报、传递工作信息,所有数据的透明化大大提高了车间生产效率。
“打造透明工厂后,车间工序上数据化传递更准确、更清晰了,质量状况、生产状况、过程管控能力等,我都能实时了解。”褚伟士说,“生产效率成倍增加,生产成本也大幅度减少。”
目前,公司已经把打造透明工厂作为把握未来可能性的关键“引擎”。预计在今年10月,奇晟将实现装配车间、仓库等全厂区的联网。未来,项目还将设置机械臂进行进料换料,设置AGV车运输物料等,使透明工厂更加智能。预计项目全部完工后,公司生产效率可以提升六倍。
超达生产车间
“双改造”加快“品质”输出
今年的全委会报告中,海宁提出要勇当打造“品质智造”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表率。其中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推动智能制造成为工业经济主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是其中关键一步。马桥街道(经编园区)积极深入参与到改造提质行动中,全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旧厂房改造,在危机中汲取变革的力量,抢抓转型升级“特殊”窗口期,以“双改造”抢抓发展新机遇。
“我们企业厂房建设时间已经很长,空间布局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但是方案却迟迟定不下来。”马桥街道(经编园区)项目推进科宓海霞在网格走访时,园区一企业主向她反应了这个一个诉求。
第二天,工作专员就带着红线图去企业看现场,听取企业主想法,梳理问题清单,针对企业实际难题,逐一制定对策。同时带去的还有三套改造方案:推倒新建,整体改造;边生产边分期改造;商业风貌、工业用途特色改造。在“双改造”中,马桥积极通过大会宣传、网格走访等多种方式,不断充实旧厂房改造、智能化改造项目库,强化效果导向、优化要素保障、深化品质服务,各改造项目快速推进。
“双改造”稳步推进的同时,在马桥街道(经编园区),智能科技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也正在发生“化学反应”。超达经编携手哈工现代,成功研发出挂丝工序的智能化设备,让经编行业智能化改造用上“海宁方案”;思核科技研发的人工智能经编断纱检测系统,是目前行业中准确率最高的断纱检测系统,为我市经编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高“智”力……
智能化浪潮由线上向线下奔涌,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灵巧,生产线更加“聪明”,网络服务更加便捷,生产方式不断优化,上下游资源加速整合。园区内,一个个传统业态正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融合,通过强化价值创造、数据集成以及平台赋能,加速与数字经济融合,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