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
悠扬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当音乐从古典乐器中倾泻而出,空气中穿梭的是高山流水,是花月春秋,更是千古的生命。乐器记录着人世沉浮,诉诸着历史变迁,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意境,或藏大世界,或掩小苍穹,这就是中国古典乐器之美。
第二辑
琵
琶
琵琶,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琵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结构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音域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国画《琵琶行》韩敏绘
佳作·推荐
《唐乐琵琶古谱考辨与校译》
庄永平著
上海三联书店
索书号:J.33/20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两大乐器形成过“文化群落”,一个是古琴,另一个就是琵琶。本书对千百年来中国琵琶艺术与文化做了整体性研究,对传承与发展整个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与案例。这部书稿为完善整个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做出了新的独到的贡献。
《传统琵琶曲谱的传承与创新》
王琛著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33/6
这是一本专为众多琵琶爱好者及相关专业人士编写的著作,本书内容丰富而经典,编订严谨而实用,博采众长、科学完整,不仅可供琵琶爱好者研习、欣赏,也可供琵琶专业人士参考。
《中国琵琶文化类编》
庄永平著
上海三联书店
索书号:J.33/4
这部琵琶类编可谓是对千百年来琵琶艺术与做了整体性研究,学理性强,解读深入透彻;还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譬如书中讲到有关琵琶的技术性问题时,分析与论述也是很精到与细致的。
《二十世纪中国琵琶音乐研究》
吴慧娟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索书号:J.33/2
本书回顾了二十世纪中国琵琶音乐的历史发展进程,探究总结了琵琶艺术发展与琵琶作品、琵琶艺术家及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当代琵琶音乐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琵琶演奏自学速成》
曲园媛著
成都时代出版社
索书号:J./1
本书针对广大琵琶爱好者及初学者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概括介绍了琵琶的发展历史,以及作为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了琵琶常用的演奏方法,并精选了多首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以便初学者练习和演奏,是学习琵琶弹奏的启蒙读物和理想教材。
诗词·欣赏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苏轼《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
朱敦儒《渔家傲·谁转琵琶弹侧调》
弦清拨剌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
白居易《琵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