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缝合理论在松江新城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创

上海新一轮新城发展是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协同、优化超大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战略举措。为落实新阶段新要求,化解松江新城“拼贴城市”的现状困局,本文将空间缝合理论与手法引入宏观尺度,探索空间缝合理论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运用。聚焦生态、交通、功能和空间形态等关键要素,加强松江新城内各功能片区间的融合联动,为支撑松江新城建设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做出积极探索。

1

拼贴城市:形成与困局

1.1拼贴城市空间演变

松江自盛唐建立华亭县始,于元初升为松江府,经千年演变,形成了以中山路为轴线的城市格局。

松江经历了由老城到卫星城再到新城的转变,发展方向则从沿中山路发展转为向沪杭高速以北发展,再转为组团式发展并进一步向南拓展。经过多年建设,松江新城的发展较为成熟,各片区基本落实了相应的功能定位,但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联系,导致功能片区碎片化、南北空间割裂、新城整体感和中心感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最终形成夹心饼干式的“拼贴城市”空间格局。

“拼贴城市”空间演变

来源:笔者自绘。

1.2新时期松江新城“再出发”的困局

1.2.1山水与城市间缺少对话

松江新城是上海五个新城中唯一一座山水兼具的新城,北揽“沪上之巅”佘山,南拥浦江烟波,城市内部水网纵横,具有独特的自然山水基底,但山水与城市之间缺少对话。

1.2.2过境交通打断空间连续

沪杭廊道上多条区域交通动脉途径松江新城,从建于年的老沪杭铁路到年通车的沪杭高速公路,再到近年来加速推进的沪杭高铁,交通区位的提升为松江新城带来发展机遇,但也将不断拓展的城市空间切割开来。

过境交通穿越导致“夹心饼干式”城市格局

来源:笔者自绘。

1.2.3不同功能组团各自为政

空间碎片化和中心感弱是松江新城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特色功能组团较为封闭,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功能拓展、环境共建等十分薄弱,组团间无法融合渗透,导致城市碎片感明显。另一方面,虽然自下而上的市场活跃,但自上而下的引导管控相对不足。新老城区的生活和服务局限于内部,未形成高能级的公共中心统领全域。

1.2.4空间形态整体感弱

松江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导向和项目化的开发思路下,形成了多个具有鲜明时代及地域特征的“节点名片”。由于顶层设计对空间形态的整体引导不足,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名片缺乏空间串联和系统整合,在宏观尺度上整体空间形态亦缺乏结构性和序列感,不同风貌肌理之间过渡较生硬,致使松江新城拼贴感强烈,整体形象模糊。

松江新城拼贴感强烈

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