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更明亮了,路更齐整了
上下班的景色更加顺眼
骑自行车和小电驴的时候
不用再跟汽车挤在一起了!
禅城新一轮慢行系统提升启动
禅城即将启动新一轮全区慢行系统改造工作,对季华路、湖景路、佛山大道等部分市政道路进行提升,优化沿线道路周边绿化、照明等附属配套设施,还将针对原有止车石柱样式不一、破损老旧及不规范等问题一并进行改造。
据介绍,建设过程中将凸显“规划引领”,改造提升后现在的市政道路是否会大变样?现在的慢行系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这期《自在畅行》邀请本轮改造工作的负责部门上线,接受市民对慢行交通系统的意见和建议~
往期回顾??
太赞了!禅城“慢行系统”正在成形!人多路窄,看他们如何改造→
节目嘉宾
“
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总工程师李长洪
“
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公共空间秩序股工作人员贺平
慢行系统“以人为本”
非机动车空间、行人空间、绿色空间,通过空间分离为周边环境创造更丰富的空间活动视觉。规划思路如下??
1、重新梳理道路断面,明确路权,优先满足人行宽度,消除慢行隐患,完善无障碍设施;
2、重构非机动车路权,慢行宽度较窄时非机动车道宽度可按最窄设计,同时结合设施带设置非机动车停靠点,综合考虑非机动车在骑行与停放之间的平衡,在有限空间内使参与者更舒适顺畅;
3、整合市政设施杆件,多杆合一,尽量将其整合在设施带上,优化慢行道的通行能力,尽可能避免杆件造成慢行空间不通畅和不连续等安全隐患产生。
4、梳理边界关系,联合属地镇街与路段所属临街单位进行沟通,将建筑退缩空间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与周边人行道铺装一致,并将部分退缩空间与市政人行道相互补充,提高慢行空间通行能力。
5、对一些无法通过增加现状宽度的且较窄的市政人行道,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加强景观细节设计,提高慢行品质感,如铺装讲究样式统一、模数对缝,融入岭南文化元素LOGO,对过街路口节点特色设计,使道路虽然很窄但简约干净很精致。
资料图片
提升慢行系统出行品质
根据相关规划,到年,禅城区慢行出行分担率达到45%;新改建慢行道与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无障碍率达%,连续性达%;新改建生活性道路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m,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宽度不小于1.5m。
主要是打造“四核一轴多廊道”的高品质慢行体系
推进重点片区慢行系统改善,打造绿色出行示范区。按照“一镇街一示范区”原则,重点提升改造祖庙东方广场片区、张槎智慧新城片区、石湾南风古灶片区、南庄绿岛湖片区慢行系统。
积极配合对接佛山市东平河水轴线规划设计方案,打造沿东平河滨水轴线景观带,年~年重点建设东平路(禅西大道—桂澜路)滨河水轴线景观带。推进东平河水轴线西延段建设,将滨水景观带向西延伸至王借岗公园,打造横穿禅城区全区的特色景观廊道,“十四五”后半期启动东平河水轴线西延段规划设计研究。
针对城市慢行出行比例较高路段,推进km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针对现有未设置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的道路空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缩减机动车道宽度、清除路边停车位、腾挪绿化空间等措施,建设有独立路权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提升现有存在宽度不足、铺装不良、隔离设施缺乏、路口高差大、被违规占用等问题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完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标识指引;目前正在提升的岭南大道、同济路2条慢行示范路已完成大部分。
资料图片
《自在畅行》节目中
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道设置有方
在现有慢行宽度的条件下,秉持慢行优先的原则,采用路权分离,功能明确的方式在慢行道上设置设施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如行道树绿化带可以兼顾设施带的功能,尽可能将垃圾桶、警示桩、单车停放区、路灯、交通杆件等设施统一放在绿化带上,即实现了各方需求又展现了干净整齐的城市界面,各个功能带上互不干扰,增强人行道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所有道路都会尽可能考虑建设机非物理隔离、独立路权的非机动车专用通行道,慢行空间宽度满足3.5米以上均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道,且自行车道最窄宽度设置在1.5米以上。
慢行道较宽的地方自行车道设置2米、2.5米宽度,尽量使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成网连片,并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全程贯通。在自行道车道紧贴车行道时,需要进行物理隔离,隔离方式通过变化式的高道牙或矮栏杆等方式进行隔离。
资料图片
人行道规划
人行道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开发强度、功能混合程度、界面业态、公交设施等因素,合理确定宽度。
新建街道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米,改建街道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1.5米;若改建街道条件有限,且设施带是非连续性绿带,可在树池铺设与人行道共面的透水材料,将铺设部分宽度计入人行道宽度。
不同类型街道的人行道宜采取不同宽度。商业型街道人行道宽度不宜过宽,建议控制在3-5米,以促进行人与商业界面的积极互动,避免过于拥挤与空旷;如果有室外展示或餐饮,宽度宜取上限,没有则取下限。
开发强度和功能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以及公交车站、轨道站点和大型商业设施人流量大,人行道需相应加宽。
资料图片
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
1、人非共板设置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主次干道上的专用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物理隔离,安全问题突出、违规侵占常发的支路也应设置。
专用道与行人之间可以不设置隔离。
2、机非共板设置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其物理分隔可分三种形式:
①主、次干路应设置隔离栏。
②专用道宽度大于1.5m(含)的支路宜设置隔离栏,专用道宽度小于1.5m的支路可不设置隔离栏。
③在公路上设置专用道的,可按公路实际交通流及货车通行状况,参照以上标准执行并满足防撞要求。在公路桥梁上设置隔离栏的,应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的规定。
3、隔离栏高度宜为80cm,材质为镀锌管材,采用白色涂装并进行防腐处理,配备反光标识,宜固定,局部区域可结合区域特色设置护栏样式和颜色。
资料图片
主持人和嘉宾合照
来源:《自在畅行》节目组
编辑:刘佳宁
摄像:朱琼琦
↓点击下方加入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