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轿王开启新征程五问五答全新卡罗拉爱卡

[爱卡汽车五问五答原创]

作为全球累计销量最高的车型,诞生于年的丰田卡罗拉累计销量超过了万辆,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销售记录在全球范围内都无车可以匹敌。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为卡罗拉积累了丰厚的用户口碑,也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国内家轿市场中,丰田卡罗拉同样是相当成功的存在,于年在华上市的卡罗拉上市14年来累计销量突破了万台,这背后体现出消费者对于卡罗拉的认可,卡罗拉也成为了家轿市场中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罗拉也迎来了更新换代的日子。在8月9日一汽丰田正式携全新第12代卡罗拉正式登场。作为家族中的第12代车型,基于丰田TNGA架构打造的全新第12代卡罗拉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从内到外焕然一新。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家轿市场中,全新第12代卡罗拉的整体竞争力如何?与竞争对手相比拥有哪些优势?今天的五问五答栏目里我们将一一为您解答。

第一问:全新第12代卡罗拉的蜕变历程是怎样的?

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卡罗拉靠的不是运气显然是实力,而卡罗拉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在我看来卡罗拉是针对全球用户所打造,满足了各个市场不同人群的各种不同用途。回顾卡罗拉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辉煌历史,有几个时间节点需要各位读者去了解,而这一切就先从初代卡罗拉的诞生开始说起。

初代卡罗拉

在年11月,初代卡罗拉在日本正式发布,它的推出开启了家用车元年,其豪华家用轿车的定位不仅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更成为了日本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在年,初代卡罗拉通过进口的形式进入美国市场并同样大获成功。对于上世纪60年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本而言,消费者对于汽车购买欲望的增长也带动了丰田在新工厂建设及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推进。

第2代卡罗拉

在年,第2代卡罗拉正式发布,当年便成为全球第二大畅销车系,而在年,年产量达到万辆的丰田更跻身全球三大汽车制造商的行列中去。从年发布到年,卡罗拉仅用了14年就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了万辆,这样的销售成绩在当时的汽车业只有少数车型才可以做到。

第4代卡罗拉

第9代卡罗拉(国内定名花冠)

此后的日子里随着车型的更新换代,卡罗拉也在刷新着自身销售记录,在年推出第8代卡罗拉后,年卡罗拉成为了全球销量最高的车型并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国内消费者对于卡罗拉的记忆大多始于第九代卡罗拉,第9代卡罗拉于0年发布,并于年通过落户一汽丰田并以“花冠”的名称进入国内市场。到年,卡罗拉累计销量突破了万辆。

第10代卡罗拉

第11代卡罗拉

全新第12代卡罗拉

第10代卡罗拉于6年发布并于7年投放国内市场,在第10代卡罗拉车型上,官方将其名称从花冠改为了与其英文发音相同的卡罗拉,也是从第10代卡罗拉开始,卡罗拉开始走入更多的中国家庭,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所接受。而目前市面上最多的就是年发布并于年上市的第11代卡罗拉,也是在第11代卡罗拉车型上,官方开始推出双擎混合动力车型,到年2月卡罗拉全球销量一举突破了万辆,继续领跑全球单一车型销量最高的排行榜。在第11代卡罗拉上市五年后,基于TNGA架构打造的全新第12代卡罗拉于8月9日在京上市发售,售价区间为11.98-15.98万元。

相关内容回顾:

全新卡罗拉购车手册看完再下手也不迟

全新第12代卡罗拉正式上市售11.98万起

一张图看上市内外兼修的第12代卡罗拉

蜕变历程是怎样的?   第二问:相比上一代车型,全新第12代卡罗拉都有哪些升级?

基于TNGA架构打造/升级双叉臂式独立后悬挂/操控性能得到全面提升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车企推出整车开发模块化平台,无论是站在车企还是用户的角度来看,零部件的通用化能够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新技术的下放,对双方而言可谓是好处多多。本次上市的全新第12代卡罗拉正是基于丰田TNGA架构打造而来的。很多人都知道TNGA架构,但是对其并不了解,实际上它并不是具体某项技术,而是综合的一套理念。

那么TNGA架构给全新第12代卡罗拉带来了什么呢?实际上带来的升级有很多,而这些变化恰恰是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首先是整体重心的下移,相比上一代车型,高度降低25mm、发动机盖后端降低35mm、行李厢盖表面也降低了20mm。车身的降低除了让全新第12代卡罗拉视觉效果更具冲击力,更为其带来了更低的风阻及油耗,也提升了行驶中的稳定性。此外,双擎车型的动力电池被移至后座下方,行李厢空间和汽油版保持一致,不再像上一代车型一样占用一部分行李厢的空间。且后排座椅支持4/6比例放倒,行李厢的储物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其次是操控性能的提升,相比上一代车型,全新第12代卡罗拉车身刚性提升了60%,车身底部采用了三根铝制的横向稳定杆来增加车身的刚性,减少车身的扭曲变形。并且在前悬挂的两个塔顶中间的前围主体也充当了顶巴的功能,在激烈过弯时,可增强车身的抗扭能力。除此之外,新车后悬挂升级为双叉臂式独立后悬挂,这让底盘的运动极限更高,后轮在跳动时的产生的纵向位移更小,转弯时车轮前后位移变小,轮胎的循迹性更好,并增加了车身整体的稳定感也提升了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在悬挂内,避震器还隐藏了压缩限位设计,让车辆在极限压缩时的悬挂支撑性更佳。

除此之外,在转向阻尼感优化方面,全新第12代卡罗拉也做了工程结构上的改进,它的主销虚拟连线两端的轴承运动趋势更一致,塔顶的偏角压力轴承和底部的球头轴承做了平行处理,这让转向的阻尼更均匀,转向更精准。此外,新车还配备了ACA弯道转向辅助系统,当车辆在高速过弯时,把动力传递到弯道外侧车轮,以达到改善转向不足的推头趋势。

采用新家族式设计语言/颜值大幅提升

全新第12代卡罗拉算得上是原汁原味引入,在造型设计上与欧版车型基本保持一致,新车采用了最新家族式设计语言,相比上一代车型,造型时尚了很多。细节方面前脸采用了夸张的大嘴式造型设计风格,搭配两侧黑色C型饰版,极富视觉冲击力,更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观。此外,雾灯部分采用了更加复杂的线条,与不规则造型设计的大灯组搭配显得更加契合。

来到车身侧面,全新第12代卡罗拉车身侧面线条动感、流畅,并营造出向前俯冲的车身姿态,车尾造型没有前脸那样激进,但相比上一代车型仍显得年轻不少。镀铬饰条贯穿两侧尾灯,使车尾更具层次感。尾灯造型精致时尚,夜晚点亮后拥有着不错的辨识度。配合车尾处的小鸭尾设计,使车尾多了几分运动感。

内饰风格偏向年轻化/配备12.1英寸纵向中控液晶屏

来到内饰部分,采用全新内饰设计风格的全新第12代卡罗拉相比上一代车型年轻时尚了很多,新车采用了黑白双色内饰设计,整体简约的设计风格更符合现在时尚的潮流。各功能区域划分合理,操作起来也非常便捷。特别是车内中控台采用了大量软性材料进行包裹,并加以缝线进行点缀,也让内饰看上去更具豪华感。

作为内饰部分中的亮点,全新第12代卡罗拉配备了9英寸横向中控液晶屏及12.1英寸纵向中控液晶屏(1.2T及1.8L双擎顶配车型),中控屏内集成了功能丰富的多媒体系统,并支持百度CarLife及趣驾Welink,包括提供   第三问:全新第12代卡罗拉搭载了哪些功能配置?

全新第12代卡罗拉无论在实用性配置、多媒体配置还是安全配置方面的表现都十分出众,在实用性及多媒体配置方面,包括LED日间行车灯、多功能方向盘、自适应巡航、9英寸或12.1英寸中控液晶屏、7英寸液晶仪表盘或4.2英寸TFT彩色多功能信息显示屏、多媒体系统、丰田智行互联、一键启动、后排出风口以及PM2.5过滤系统等丰富配置都配备在新车上。

而现今的消费者除了比较   第五问:全新第12代卡罗拉的市场竞争力如何?

长久以来,国内家轿市场可谓是强手如云,竞争非常激烈,面对着竞争对手在过去几年中的推陈出新,一汽丰田也时隔五年带来了在新家族式设计语言引领下、基于TNGA架构打造的全新第12代卡罗拉。作为一汽丰田旗下的主销车型,卡罗拉在一汽丰田车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市后能否将一汽丰田全年销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则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这一切还得凭借自身实力去说话,那么在与直接竞争对手东风日产第14代轩逸、上汽大众朗逸及一汽-大众速腾的比拼中,全新第12代卡罗拉的表现如何呢?不妨结合着表格随我们一起往下看,在国内消费者看重的车型配置上的对比,全新第12代卡罗拉以诸多领先同级的安全、智能配置,完全可做到傲视同级,在满足日常出行需求上,更是绰绰有余。

动力方面,全新第12代卡罗拉的两套动力总成都进行了优化,在此前的试驾过程中,我的同事给与了两套动力总成很高的评价。得益于TNGA架构打造,全新第12代卡罗拉的操控性能再次建立起标杆级水准,包括转向指向性和精准程度都有了明显提升,并且乘坐舒适性及车内静音性也得到了改善。相比于竞争对手,新车除了提供燃油版车型外,还提供了1.8L双擎版车型,采用全新一代THSⅡ混动系统的1.8L双擎车型燃油经济性方面的表现更为出众,其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4.0L。

近几年来,国内家轿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在众多热门车型当中,作为全球累计销量最高的车型,拥有52年历史的卡罗拉一直备受广大消费者们的青睐。随着近几年国内汽车市场购车群体逐渐趋于年轻化,基于TNGA架构打造、造型更为年轻化的全新第12代卡罗拉可轻松胜任消费者对出行的各类需求。总体来看,全新第12代卡罗拉各方面的实力表现都很突出,也真正做到了颜值实力兼备,非常值得大家去购买。

文章结语:作为家族中的第十二代车型,全新第12代卡罗拉融入全新设计语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整体颜值在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更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基于TNGA架构下为整车带来的造型、动力、操控、安全、智能方面的大幅提升,也将继续稳固全新第12代卡罗拉在家轿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市场竞争力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