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1,轴承的价格、成本及利润
未来主轴价格会平稳下降(目前外资品牌年降10%,国产品牌才刚起步,预计不会下降),对于外资企业利润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对内资企业利润率来说影响有限,源于规模化可以抵销很大一部分价格下跌。大轴承由于尺寸和工序限制不能大规模自动化,外资的自动化程度比国内稍高,但也需要大量产业工人,整体看人工成本较高。
2,轴承国产化现状及展望
偏航和变桨基本实现国产化,国内外价差20%。主轴综合国产化率在10%,其中远景和明阳较高,可达到50%,国内外价差远超30%,预计五年后的主轴的国产化率能达到50%。齿轮箱国产化率还很低,国内外价差约30%。
3,轴承滚子
预计年滚子用量万粒。滚子的技术难度略高于套圈,如变桨滚子上的轮廓曲线不是一般工业中用到的对数曲线,只能通过反复仿真、实验测试绘制出来,国内鲜有企业掌握这种技术。目前德枫丹、罗特艾德等变桨轴承滚子基本采用国产的。国产滚子也开始出口到欧洲。
4,主轴类型的选择
4MW以下各种类型的轴承都有。5MW以上行业基本趋于一致,主流是选用2个单列圆锥轴承。单列优势是刚性好、成本低、使用范围广,劣势是安装麻烦。双列的优势是安装简单,缺点是尺寸大(10MW外径8m,仅罗特艾德一家有该尺寸的设备)、成本高。行业普遍认为单列在5MW以上优势更明显。
5,轴承企业的头部效应
未来头部几家轴承厂商的份额一定会提升至超过60%,头部轴承企业在国产化中能得到主机厂的技术扶持,这对轴承厂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后面的小企业这样的机会少,发展困难。风电轴承行业是讲订单示范效应的,哪家轴承企业能大规模供前三位主机厂,则其拿到其他主机厂的订单就非常容易。
风电轴承介绍
风电轴承分为偏航轴承、变桨轴承、主轴轴承和变速箱轴承。偏航轴承控制风机方向的转动;变桨轴承控制风机叶片的转动;主轴轴承控制风机转动与能量传输环节;变速箱轴承涉及风电转动增速。
滚动体是轴承的重要组成部件,滚动体有圆柱、圆锥和球三类,随着风电机组大型化,需要更高的轴承性能,圆柱、圆锥滚动体的用量大幅增加。
风电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规划,近年风电行业十分火爆。年风电抢装潮后,年风电行业小幅下降,年稳定增长,预计未来3-5年稳增长,预计头部企业装机增长率超20%。
提问环节:
Q:球轴承、滚子轴承在风电机组上的使用情况如何?
A:变桨轴承与偏航轴承在4MW以下的小型机组上普遍使用球轴承,随着风机大型化,4MW以上机组为了满足受力要求,更多使用滚子轴承。国际上维斯塔斯很早就开始是用滚子轴承代替球轴承,在变桨轴承上进行更新换代。
主轴轴承性能要求高,在最开始就使用滚子轴承。前几年多为条形滚子轴承,近年来单列圆锥滚子轴承会逐步占据主导,也有少部分三排圆柱滚子轴承作为主轴轴承。
变速箱轴承中滚子轴承(圆锥、圆柱)占据主导,球轴承用量极小。
Q:预计年风电滚子的使用数量是多少?
A:年全球装机量预计为86GW,对应1.6万台风电机组。一台风机使用3套变桨轴承,1套偏航轴承,2套主轴轴承(少部分使用1套主轴轴承),1台变速箱。偏航轴承主要使用球轴承,不做计算。
1套变桨轴承使用约粒滚子,因此变桨轴承使用万粒滚子。但因国内变桨轴承并非全部使用滚子轴承,预计滚子轴承需求量约万粒。
因为主轴与变速箱使用滚子较多,1.6万台风机预计使用将近万粒滚子。
总计年1.6万台风机使用接近万粒滚子。
Q:国内主轴轴承多为进口,且国内外价差较大,是否有进口替代可能?
A:风机轴承的重点部位,如主轴轴承、变速箱轴承技术要求高,90%以上为进口轴承;变桨轴承的滚动体,近年基本实现国产化。
风电轴承的重要部位多为进口,因为对于轴承、滚子的要求高。
①尺寸大。风电行业滚子不同于工业滚子,工业轴承尺寸较小,工业轴承滚子的尺寸也较小,一般直径不超过30mm,而风电滚子的尺寸较大,直径最小也要超过40mm,较大的风电滚子直径超mm。风电大滚子的生产工艺与工业轴承滚子完全被不同,大滚子不能够使用大规模自动线进行连续生产,需要增加特殊工序将其连接。
②对于轴承性能要求高。同时风机对于可靠性要求高,维修不便,要求轴承可靠性超20年。
③滚子转速快受力大。轴承中,滚动体除了围绕轴承旋转外还会自身进行旋转,轴承中滚动体是转速最高的零件,转速是套圈转速的两倍以上。因此高转速使得滚动体受力最大。
④风电行业对滚动体精度要求高,要求1级精度。滚子精度分为0级、1级、2级和3级,其中工业轴承多为3级精度,是普通轴承;1级精度轴承多用于机床;0级精度用于军工行业。
⑤除了1级精度以外,风电滚子还有特殊要求,长度上要求0.01的精度,端跳要求4μm,这些指标高于1级精度。
⑥由于需要高可靠性,除了精度外,还要求滚子表面轮廓、热处理工艺以及机加工一致性有较高要求。
国外产品价格较高是因为国外生产成本更高,如轴承行业的国际知名品牌SKF等的总部都在欧洲,人工、原材料等成本更高、并且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产量下降,用工成本也有所上升。
Q:国内企业在滚动体行业上的进展如何?
A:以五洲新春为代表的企业从大约3年前开始进入风电滚动体行业,五洲新春最开始配套德国德枫丹的青岛工厂,主供产品为变桨轴承滚动体,近年通过技术研发与学习,有很大技术突破。国内力星的进步也很大,其余企业在技术与规模上仍有差距。国内其他轴承厂如洛轴、瓦轴、天马等也有产能的布置,主要是配套自己生产的轴承,想要实现产品突破预计需要约2年时间。可以参考国际巨头SKF和德枫丹在中国建设工厂,从投资到形成大批量生产耗费了约3年半至4年的时间。
Q:国内各企业主轴轴承国产化情况?
A:国内行业从年开始尝试主轴轴承的研发生产,但进展缓慢,近三年才有较明显的突破。
首先就是明阳智能和新强联进行深度合作,双方相互参股。然后由新强联向明阳智能供货主轴轴承,主要是双列圆锥轴承,目前每年上千套的供货量,是目前国内主轴国产化用量最大的合作。
金风科技这两年有所突破,瓦轴洛轴的产品送样通过,还需要时间发展。
远景能源于3年前开始与洛轴进行紧密合作,主要是球形滚轴的国产化,替代SKF的产品,但随着风机大型化,球型滚轴受限,需求量下降。未来行业的主流将是单列圆锥轴承,金风科技在行在单列圆锥轴承的生产与应用方面是行业内最领先的。
Q:国内企业在单列圆锥轴承的工艺上是否有差距?
A:新强联主要生产双列圆锥轴承,在单列圆锥轴承上新强联没有优势。
而洛轴瓦轴与金风科技合作紧密,在单列圆锥轴承的设计与制造上得到了金风科技的指导,具备技术优势。
Q:为何单列圆锥轴承是行业主流?双列圆锥轴承有何问题?
A:双列圆锥轴承最早由SKF设计并进行推广到风电行业。
双列圆锥轴承相比单列圆锥轴承,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同时轴向尺寸较小(轴承较薄);但是双列圆锥轴承的径向尺寸大,直径大,使得体积与成本更高。在5MW的机组上,应用一个双列圆锥轴承的成本高于应用两个单列圆锥轴承的成本。另一方面双列圆锥轴承在轴向上的刚性也不如使用两个单列圆锥,即长期可靠性角度看没有单列圆锥轴承可靠性高。
Q:风电轴承国内外的价格差距情况?
A:变桨轴承:国内轴承可完全替代国外轴承,国内产品在品质、性价比、交货期、服务和核心技术的掌握不落后于国外。目前国内的外资企业仅有德枫丹和罗特,在变桨轴承产品上两家企业生存困难。2年前德枫丹产品订单饱满,价格昂贵,比国内产品价格高25%以上,罗特比国内产品价格高20%。但如今罗特处于半停产状态,德枫丹无法做到满负荷开工。
主轴轴承:国外企业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主轴轴承国内外价格差距巨大,远超30%。6MW机组单列圆锥轴承为例,每台2个单列圆锥轴承的价差达10万元。
变速箱轴承:国外企业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价格方面看品牌,头部SKF等企业产品与国内产品的价格差距超30%。
Q:风机厂商对于轴承等产品有何质量要求?
A:轴承在设计时,陆上机组的使用寿命是20年,海上机组使用寿命是25年。
在具体执行层面,主机厂给风场业主首次提供的5年的三包服务,轴承厂与主机厂在此与主机厂同步;若有机组出现类似停机的质量问题,需要延保至10年,即由5年变为10年。部分业主较苛刻,可能要求主要部件如主轴轴承、变速箱终生质保。这些规定对主机厂的压力非常大,主机厂会把压力传递给轴承企业,轴承企业会将其传递给配件厂。
Q:头部整机厂技术积累进程?
A:年国内头部主机厂金风科技top1,远景能源top2,明阳top3,其后企业差距不大。金风比较重视技术、风格稳健,近年各家都在做10MW-13MW,金风并不急于开发10MW,数量不如其他厂商多,主要做基础性开发。
整个行业有3个技术路线:
①直驱,没有变速箱;
②半直驱,有变速箱,发电机是永磁的;
③双馈,有1个变速箱,发电机是铜线圈(类似工业电机)。
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双馈路线有一定盈利优势,制造成本较低。金风是直驱路线,2年以前是国际公认的质量最可靠的路线,特别是海上机组。前几年金风高速发展,其他企业差距明显。目前受制于成本,永磁材料价格大幅上涨10倍+,直驱路线已经没有任何优势。金风原来主要做4MW以下小机组,年金风处于转型阶段,从直驱向半直驱转型。双馈受技术路线制约,部分企业在考虑做半直驱。头部企业都在做一些技术积累,只要转型期新产品研发少犯错误,就能赢得市场。
Q:按出货量来算,年主轴承的国产化率如何?
A:年主轴承国产化率较小。国产化上,有两个企业现在进展迅猛,一个是洛轴和远景,一个是新强联和明阳。这两个企业的主轴国产化率应该超过了50%。
Q:5年后全行业能到怎样的水平?
A:无论是主轴轴承还是齿轮箱轴承,5年以后国产轴承会占到一半以上,外资会变成少份额,因为这两年国内进步太大。
Q:未来头部的主轴承厂商占比如何?
A:头部的几家占比会非常大,在2/3左右。
首先头部企业在国产化中,能得到主机厂的扶持,并不仅仅是合作,更主要的是技术上的。主机厂家现在对轴承越来越重视,都纷纷引进一些专业的人才,他们会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指导国内头部的轴承企业,让他们快速地来满足主机厂家国产化的一个需求。这对他们的进步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后面的小企业相对来说机会就少,发展就困难。
Q:风电轴承的主机厂订单示范效应如何?
A:风电行业是讲究头部效应的,哪家企业能给前三位的主机厂大规模配套,那么其他企业拿到其他主机厂的订单就非常容易。
Q:国产主轴承的大型化的进展和风机主机的大型化的进展哪个更快一些?主机厂会等国产化的流程到位了之后再去推大机型吗?
A:现在风电行业是市场需要造大机型,只有这样千瓦造价才能降下来。在这个趋势下,主机厂就要把机型设计越来越大,就要求轴承企业配套,然后促使他们提高大型轴承制造技术。
Q:会不会因为短期之内大型化进展太快,国产化率可能还会有一些停顿或者有一些小幅回落?
A:在某一个短时间点可能存在,但是现在有一个大趋势,就是国内有的企业看出市场趋势了,他们就会(提前)投资。以洛轴、瓦轴为代表,洛轴现在约2.5亿的投资已到位了,今年下半年会形成一个批量产能;瓦轴是会有5亿投资,今年年底会投下去,形成产能要明年底。这些企业都意识到了投资到生产会有一个过程。
Q:铁姆肯现在的产能及扩产的情况如何?现在外资有扩产比较明显的吗?
A:铁姆肯在湘潭扩产,但扩的不大,主要对其机加工和热处理能力扩一些。它和SKF、FAG等头部没法比。主要集中在主轴轴承,它的变速箱轴承在无锡更大一些。铁姆肯总规模相对比较小,对整个行业影响也不大。
外资扩的比较大的有舍弗勒,已经扩完的有舍弗勒,在南京的新投资超20亿,现在已经形成规模了。
Q:我们行业历史上主轴轴承出现过哪些典型的事故?
A:主轴轴承曾经出现过例如游隙设置错误、热处理错误等等的错误。
首先国产化的体量不大。其次,外资出事基本都在4年以前,而近年主轴轴承头部效应明显,故障事故减少。同样,国内基于行业经验的积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外资出事的原因,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此类错误。因为国内企业非常重视轴承,我们从业内来找一些专业人士来指导轴承企业,从而规避重点环节的风险,所以总的来说以后风险会越来越少。
Q:轴承每年的降价幅度?
A:预期外企年降10%,国内企业还没有硬性指标。国内刚开始推行国产化,如果要求每年降价质量很难保证。
Q:三年之内主轴轴承的价格走势如何?
A:短期来看,大趋势是逐步降价。
原因如下:规模化后带动成本降低,外资也是这样。国产化率上,这几年是高速增长的,所以就促使外资降价。比如说国内有的企业搞国产化以后,外资知悉后就找他们谈降价,会容易很多。
但是现在有一个情况也引起大家注意,就是今年有色金属、贵金属的暴涨带来了很大影响。例如,有的企业本来答应了明显降价,但是现在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又反悔。
但如果从长期——三年时间来看,会平稳地下降,不会下降太多。
Q:主轴轴承厂商的利润会随之下降吗?对国内企业有影响吗?
A:对国内企业影响不是很大,对外资企业有影响。
分两方面看,第一是外资企业,首先是由于规模效应,成本会降低,价格也会下降,所以外资企业的利润率在三年内会逐步下降。
但外资企业现在的利用率非常高,即使下降一些,仍然过得还可以。而我们看国内企业虽然价格在不断下降,但是它仍然受制于规模化。规模化以后国内企业的份额逐步增多,所以利润会略微下降,规模化能够抵消大部分价格下跌。
Q:长期来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国产替代?
A:从现在开始算第五年的时间,国内轴承能占到一半,甚至更多一点的份额。如果要是再拉长时间就是10年,今后10年国内会占到多数。
Q:国内做的比较好的风电轴承企业有哪些?
A:细分来讲,如果是说主轴轴承,瓦轴、洛轴是国内做的好一点的。然后再往下,轴研所、天马有一定潜力;还有一些其他企业也不错,比如说大冶轴——如变桨轴承。
目前国外的企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从绝对的技术和市场影响力来说,他们仍有多年的积累;虽有下降,但国外的企业以德枫丹为代表的变桨轴承,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国内企业变桨轴承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有大冶轴,因为首先大冶轴给金风科技和远景配套,这两家是行业的头部企业了,而且金风科技给大冶轴的三排柱变桨轴承做过两次大型实验,且这个实验机目前只有金风科技能够做,且实验价格较高,约五六百万,大冶轴做了两次实验全部通过,在行业内是仅此一家。其他的企业都很快就知道了金风做的这次实验,然后纷纷到大冶轴订单,行业目前是双方跟进的;另外国内做的比较好的也有瓦轴三排柱,风电企业也给了一些订单,天马现在也不错;还有烟台天成也不错,这个企业本身的技术还有品质的控制都是不错的。
Q:主轴轴承里面包括瓦轴、洛轴和天马,哪一个更有成长潜力?
A:从目前的态势看,洛轴和大冶轴发展的态势比较猛。
洛轴现在已经投资约2.5个亿,下一步还要投资约5个亿。因为年11月洛轴国有股权划转至洛阳市了,获得土地置换的几亿元,所以后续发展会快一些。
大冶轴的情况比较特殊,它是变桨轴承的细分领域,技术领先,有主机厂稳定的大型配套,并建了自己的滚子厂,所以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
瓦轴的机制现在得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他的新董事长上任以后给工人大幅涨工资,工人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干劲非常大;但是瓦轴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这些投资要靠贷款,有一定负担,而他也决定投资了,但是他在明年底才能量产。
天马是民营企业,机制比较灵活,但是比较遗憾,它处在西南成都位置,地理位置对人才引进有一定影响。另外这个企业现在跟国内主轴轴承企业合作,和瓦轴洛轴相比较而言稍微弱。
Q:新强联跟瓦轴洛轴比怎么样?
A:新强联和明阳深度绑定,这种优势很明显,这两家能互相借力。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假如发生了质量问题,会有多米诺骨牌连带效应。
新强联这两年发展非常快,这是可以肯定的,扩张也非常猛,他也在做全产业化建设,也在投资。
但对单列圆锥轴承这块,现在还没有进入头部企业,而双列圆锥轴承这条技术路线目前只有明阳在大规模采用,其他的企业采用较少。
Q:主轴轴承企业年的国产化率都达到了50%以上了吗?
A:有误解,是指远景能源和明阳这两家企业主轴轴承的国产化率是达到50%以上,而其他的企业包括金风、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的国产化率达肯定没有都到50%。
Q:从主轴轴承整体来看,现在国市场化率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A:通盘考虑,主轴轴承国产化率很低,就10%左右。因为领先的就是远景和明阳,其他的企业还是非常稳健地在一点点地国产化,在国发期间往前走,并没有大规模的国产化。
Q:无软带的淬火设备产能是多少?这种设备是多少兆瓦机型的,它的直径是多少?
A:它的速度很快,大约十二三分钟做一个圈子,就可以算出来一天做多少个圈子,那么两个圈子就是一套轴承了,大致就能推算出来。
直径是2米左右,机型是4兆瓦到6兆瓦之间。
Q:套圈和滚子这两个零配件哪个价值量更高,或者哪个技术壁垒更高一些?
A:在国内来看是套圈技术掌握的更多,首先体现在滚动体的精度,其次就是轮廓的设计,还有制造。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会了就不难,难了就不会,如果说一定要比较套圈和滚子的,那么国内滚子的差距稍微比套圈大一点。
Q:新强联考虑自己做滚子,他是自己研发还是并购?
A:他现在要自己建生产线,要把自己的产业链完善,新强联原来是做锻造起家的,原来是做毛坯的,后来才开始做成品轴承,然后现在套圈和滚子也能做了。滚子是最重要的一个零件,就像原来一直买,价格很贵,既然他现在有钱就可以自己做。
Q:洛轴瓦轴和天马他们锻件是自己做还是外采,他们有没有这一块成本的优势?
A:他们绝大部分都是自己做,但是洛轴和瓦轴少量是有外采购的,天马锻件是没有外采的,几乎都是自己做。
Q:轴承厂轴承、套圈的难度重点?
A:轴承:标准设计并不难,方法非常成熟。
难点在于:
1)直径大轴承的设计,风电轴承往往较大,主轴轴承2m,变桨轴承4m,变速箱轴承1m左右。大轴承装配以后会变形,长期可靠性的实现是很困难的。
2)大轴承的制造,小轴承只要设置好流水线就不难。大轴承需要单个工序一点点生产,很多需要人为干预,靠大量技能工人,每个环节都要精细化控制。样件制造并不难,难在保持批量稳定。
套圈:
1)批量稳定一致性。
2)国内圆锥轴承套圈以渗碳为主,新强联用感应再火。渗碳难度在于二次淬火,需要保证大轴承淬火出来不变形。
滚动体:风电滚动体滚子母线的轮廓非常特殊,特别是变桨轴承的滚动体,工业轴承轮廓是对数曲线,非常容易在设备输入方程大规模生产。变桨轴承的滚动体轮廓非常特殊、速度很快,最早是国外厂商多次仿真实验得到的轮廓曲线,目前是非常大的技术壁垒,国内掌握国外轮廓技术的企业微乎其微,五洲新春掌握了该技术。
Q:设计轴承需要产业工人,外企自动化程度是否更高?
A:大轴承由于工序限制不能大规模自动化,外资的自动化程度比国内稍高,但也需要大量产业工人。
Q:新强联做到同等水平的滚子所需时间?
A:投资-调试-批量出厂,最快1.5年,正常速度2年。假如现在投资,年H2才能批量生产。
Q:轴承厂会自产套圈滚子or外包?滚子厂未来做轴承的难度?
A:大轴承企业希望自己做产业链完整一体化建设,如瓦轴、洛轴、新强联,愿意投资建滚子线满足自己的需求。有些企业希望外包,瓦轴虽然准备建滚子线,但是我多次调研发现,目前的滚子线还不具备大规模生产风电滚子的条件。瓦轴如果短期内得到大量订单,只能将滚子生产外包出去。即使著名的轴承企业要做滚子,也需要一个过程。
Q:远景、明阳、金风轴承国产化率?
A:远景、明阳主轴承国产化率比较高50%,变速箱轴承国产化率不高,不到50%,预期未来轴承头部企业有较大成长空间,带动配件高速增长。随着风机大型化趋势,势必带动变桨轴承滚子用量增加。
Q:外资会将自己生产的滚子拿出来卖吗?
A:外企基本都有自己生产滚子配套能力,如SKF、FAG、TIMKEN,滚子线全部是自己配套,滚子产能非常紧张,自供都不够。国内企业正在小批量为外企配套,配件的国产替代空间比较大。
Q:国内轴承企业(新强联、瓦轴、洛轴)是否能买国外滚子?or只能买国内滚子?
A:从海外买的可能性不大,有成本和周期2个方面原因。疫情影响欧洲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加上俄乌战争问题,如SKF在乌克兰的企业,FAG、TINKEN在罗马尼亚的生产滚子的工厂受很大影响,基本不存在向外输出滚子的可能性。外企会向中国大陆采购一部分配件,甚至可能采购轴承。
3年半前,德枫丹绝大部分从欧洲采购,后来五洲新春为它配套,配套量起来以后逐渐有成本优势。目前德枫丹、罗特艾德外企,变桨轴承滚子从国外采买量很少,基本国产化,国产滚子也在不断推向国外,有一定欧洲出口量,获得品牌认证。
Q:如果海外疫情好转,国产化率是否有波动?
A:不会改变根本趋势。国外企业都是为国外顶级品牌配套,这些顶级品牌在风电市场的市占率一定会越来越少。短期内3~5年海外疫情不会有根本性好转,期间足够中国企业的份额高速增长。
Q:国内能做变桨轴承后,海外公司几乎没有市场的原因?
A:价格原因。国内市场,罗特艾德前几年价格高不愿意降价,市场份额被抢占。罗特艾德盯住高端市场,目前份额集中在海上风电和国外风电市场,始终坚持配件的技术标准,配件价格比国内要高。出于品牌影响力考虑,罗特艾德不愿意打价格战,会考虑微量降价争取份额,大幅降价不考虑。
Q:兆瓦翻倍后轴承的价值量是否能提升?
A:大兆瓦后台数相对减少,总GW增多,绝对台数下降很微小。轴承的价值增加,两者抵消整体价值可能会上升一些,粗略判断增加30%以上。
Q:目前明阳主要用双列圆锥和三排滚子,多少兆瓦以上不得不采用单列?单列更适合应用在多少兆瓦机型的主轴轴承?
A:4MW以下各种选型都有,条形滚子、双列圆锥、单列圆锥、三排柱都能做主轴承。5MW以上,行业基本趋于一致,选用2个单列圆锥TRB作为主轴轴承的主导选择。无论多少兆瓦的主轴轴承都适合用单列,单列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刚性好、成本低,劣势在于安装麻烦。行业普遍认为单列在5MW以上优势更明显,5MW以下有多种方案供选择,远景选用SRD条形滚子,明阳选用双列圆锥,各家百家齐放。
Q:双列圆锥最大支撑多少兆瓦的机型?
A:国外一著名风电企业在10MW以上使用双列圆锥,但并不是主流,大兆瓦的轴承也会相应变大,5MW双列圆锥外径尺寸4m以上,10MW外径8m。目前能制造8m的双列圆锥设备很少,只有罗特艾德一家。成本也会显著增加,10MW双列圆锥轴承是天价。
Q:国内渗碳工艺有哪些轴承厂商?目前是否有渗碳产品?
A:很多,瓦轴、洛轴、轴研所(洛阳轴承研究所,属国机集团)、大冶轴、天马。
大冶轴:主轴轴承做条形滚子渗碳。
天马:渗碳炉刚买不久,正在做样品,具备渗碳能力。未来趋势还是做感应再火。
Q:洛轴、瓦轴的主轴轴承机型是多少兆瓦?
A:洛轴为远景大批量配套4.5兆瓦以上,瓦轴主轴轴承目前只为金凤做小批量的4~6兆瓦TRB单列圆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