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建设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互联网+’课后个性化辅学平台建设的校本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初中生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建设*

王军文

作者简介:

王军文,扬州市文津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改革、信息化课堂教学。

摘要:扬州市文津中学通过建设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课程系统、课堂教学范式、数字化资源、动态化学情档案、个性化辅学平台、教学保障系统,建构并完善了初中生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整体提升。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学习支持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B--05

近20年来,扬州市文津中学围绕“指向教育公平的初中生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建设打造学校高品质发展办学特色,为破解初中教育“细腰”难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校样本。

初中生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教育机理在于激发学习主体主动学习、科学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动机,通过提供外源性支持帮助学习主体完成学习目标与任务。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由学习本体支持系统和学习辅助支持系统两个部分构成。这个由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且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支持系统,在理论上遵循了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一、完善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课程系统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本质在于通过选择、再编、重组、整合、拓展等方式优化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使之更符合校情、学情,进而更充分地发挥课程引领学习的作用。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是文津中学建构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课程系统以突出课程的引领作用的着力点,其意义在于使学习者得到更富实际意义的引领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

围绕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这个原点,建构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课程系统。其一,课前预学课程、课中导学课程和课后辅学课程三个课程模块按课堂学习进程沿纵轴延伸,形成一个以课堂为基点、以“导学”为核心、相互贯通联系又彼此渗透融合的有机的课程整体,构成一条完整而稳固的课堂学习链。其二,按功能沿横轴拓展,形成一个以课程模块为组件、满足学习发展需求、支持课堂全流程学习、相互衔接而又完整对接的课堂学习闭环。其三,由包含同步微视频在内的《数字化导学稿》所构成的课堂学习资源包,沿竖轴漫射,对纵轴的课堂学习链和横轴的课堂学习闭环形成全面、全段和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同步支持与深度融合。具体如图1所示。

导学课程系统为全面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动力支持、空间支持和发展支持,特别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和当前“双减”形势下,导学课程系统支持并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为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提供条件、搭建平台;(2)尊重、接纳和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3)为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更好地学、学得更好”创造适合的机会;(4)引导处于不同学习水平上的学生都能实现整体性、个性化的发展。

历时18载且仍在继续创编的《数字化导学稿》就是文津中学始终致力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例证,充分彰显了国家课程在文津中学这个教学场域中的校本创新与融合。

二、建构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范式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成长的重要路径,也是学校推进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建设的主要阵地。尊重学生认知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范式,是文津中学一直秉持的课改主张。

文津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始于年以“两优一强”(优化目标设计、优化预习设计、强化方法指导)为主要内容和以“预习成果展示、师生互动探究、当堂训练巩固”为主要环节的“导学稿教学”教改实验(年—年)。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首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初中四导四学课堂学习模式的校本研究”(年—年)和“‘互联网+’差异化导学的课堂学习系统”(年—年),后者获得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评估认证。此后,学校扎实推进了“‘互联网+’课后个性化辅学平台建设的校本实践”的探索,该项目于年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目前研究正有序开展(年至今)。历经近20年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累而成的成功经验,成为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

学校通过课堂结构化、逻辑化重构,引导学生按照“进入学习—发生学习—优化学习—深刻学习”的过程有程序、有规律、有方法地完成课堂学习,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差异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化导学,即在课堂导学的全过程中提供一种分层化、阶梯式的学习平台并为学生走上学习平台找到触发自己学习发展的点位提供导学支持。实施差异化导学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差异化基础上的共同学习和共同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化学习。

在实施路径上,文津中学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立场、遵从学生视角的核心理念,用“提高·发展”的价值观对课堂差异化导学进行整体设计,旨在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框架;用“参与·互动”对课堂差异化导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形成以问题解决、方法掌握为核心内容和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为课堂导学策略的学习力;用“促进·持续”对课堂差异化导学效果进行评价设计,旨在变重教轻学为以学评教,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可持续发展。

差异化导学系统下的课堂教学范式的要点主要包括:

一是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期待和激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课堂学习内驱力。一方面以积极学习心理理论为依托,研究课堂学习目标的期待性、适切性和层级化,推动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研究学生预学与质疑中所产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学习中的自需、自适、自主和自助,立足于学生学的进入,着眼于学生学的投入,推动学生学的吸入。

二是充分尊重、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进程与成果,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在课堂学习进程中累积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成。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进程和成果进行有效展示和评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